2012年12月15日 星期六

你找到你的理查帕克了嗎?

0 意見

今天看完少年PI的奇幻漂流,回來爬文之後發現已經有人把故事的前後裡外都已經徹徹底底地翻過了一遍,也做出了一個完美的解釋。看完他的解釋之後我真是覺得自己無地自容、才疏學淺、目光如豆,更重要的是,都被他講完了,那我這篇文章還打屁阿(翻桌)。

不管,還是要打(超~任~性~)。因為我要講的,不是一個完美的解釋,而是找到我們的理查帕克。且不論李安想要表達什麼,或是原作者想要透過故事隱喻什麼,那只是他們的想法而已。藝術的美麗就在於每個人的美感不同,而會有各種不同的解讀。或許我的解讀方式已經出現在別人的影評中,那也不重要,只能說是英雄所見略同。

以下有雷,可以等看完電影完再來回味。

旅程的意義

首先我要講的是「旅程」代表的意義。旅行的意義不是陳綺貞的專利,我們可以把電影簡單切成三段,成長背景、在船上、上岸。而這段在船上漂流、與天氣和老虎搏鬥、登上食人島的「旅程」,代表了什麼呢?

以我的觀點,那代表了我們內心思考的一個過程。我們在什麼時候會經歷一個強烈的,不得不做的深度思考?通常都是在一個巨大的「衝擊」之後。今天在影片之中,所用的衝擊是船難。在影片「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中,所用的衝擊是運動選手的受傷。而在現實生活中,這個「衝擊」的形式更多了,或許是親友死亡,或許是自己遭到巨大傷害(不管是精神還是物質上的),要不然就是考試考差了、跟女朋友分手了、當兵了等等,都是「衝擊」的形式。

找一個好的衝擊

在這樣的一個「衝擊」底下,人們才會開始進行深度的思考,思考自己、思考未來,思考自己與世界的關係。然而,這樣的「衝擊」往往都不是什麼太好的事情。如果說人一定要經歷這樣的「衝擊」才能夠改變自己,那不是很悲哀嗎?換個角度想,如果現在的人生過的不錯,為什麼需要「衝擊」來改變自己呢?

我想,那就是所謂的舒適圈了。正因為我們都讓自己活在舒適圈裡,所以不會開始深度思考,也沒有「衝擊」。在這樣的情況下,往往生活就會有了一種慣性,缺乏改變與創新,眼界也會變得狹隘。

其實,不是一定要受傷或死亡或是發生了鳥事才叫做「衝擊」。有一種衝擊,不但是好的,而且是幫助非常大的,這種衝擊不但有幫助,而且還可以自己製造,這種衝擊就叫做「旅行」。旅行是可以自己規劃,讓自己去接受「衝擊」,然後在旅途中思考自己、思考未來,徹徹底底地感受這個世界。

再來要聊的是「理查帕克」代表的意義。

馴服自己的內心

正如PI的父親所講的,你會在動物的眼神裡看見自己的情緒。以我的觀點,「理查帕克」只是另外一個PI,那個非社會化的PI(也有人解讀為感性的)。「理查帕克」的出現與結束,跟這個旅程有極大的關係。小時候,第一次看見理查帕克,我們可以解讀為與自己純真的內心相遇。但是父親的手段讓小時候的PI開始懼怕理查帕克,而這正是社會化的開端,由此之後,PI覺得上課無聊、生活無趣,不知道重心在哪裡。

旅程的結束,理查帕克也消失於森林之中,沒有道別。PI大哭,因為自己又要回到那個「社會」,必須要面對殘酷的現實,必須要偽裝自己,必須要理性思考。而那個原始的自己,充滿野性的自己卻又走入了森林之中,一去不回。

PI說,感謝理查帕克讓他活了下來,也就是在「衝擊」過後,只有發掘自己真正的內心,那個還沒有社會化的靈魂,那個屬於直覺的、感性的、野性的,甚至說是獸性的,人類的初始狀態,才能夠支持自己活下去。在這個與自己內心過程的對話中,PI從害怕理查帕克,到想要殺死理查帕克,最後馴服了理查帕克。

如果理查帕克代表的是我們純真的內心,那麼PI所代表的就是在人類社會生存下去必須的理性跟表象。不管如何,我們還是得馴服我們的內心,不能讓我們的原始的情緒控制我們,舉個極端一點的例子,這就像說我們不會發生在路上看到一個正妹,於是立刻就去撲倒她,做一些有的沒的。如果我們真的做了內心情緒化之下衝動的事情,大概pi就會被理查帕克吃掉了吧。

相信,就只是相信

至於為什麼香蕉會浮起來,為什麼日本人最後採納了第一個故事,PI的第二個故事是不是真的發生,我想套用PI所說的「故事就是故事,為什麼要有意義呢?」意義是我們所賦予的,這讓我們滿足於理性思考,認為所有事情都能夠被解釋。但是要怎麼解釋暴風雨為什麼要降臨在他身上?要怎麼解釋他會落難?無法解釋的話,那就只好相信,相信一切都有個「更高的理性」在控制著我們。而那個相信,就只是相信本身,「更高的理性」是誰並不重要。相信會帶來力量,這力量能讓我們面對衝擊與挫折,讓我們在這個殘酷的世界裡還能跟自己的內心對話,讓我們能夠擁有生存的信念。

不負責任觀影心得到此結束,那麼,你找到你的理查帕克了嗎?你馴服了牠還是快要被他吃掉了呢?

Leave a Reply

 
創致 Crechi © 2013 DheTemplate.com & Main Blogger.

所有內容歡迎分享、轉載,惟請註明出處並連回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