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8日 星期五

為什麼要理解我的敵人?

0 意見


「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同理心」,這些是我們從小到大接受的概念。但是講是一回事,做到又是另外一回事。假設能真正做到好了,那麼然後呢?

曾有一位朋友這樣跟我說過:

我今天抗爭的目的,就是要讓他們知道我們的想法。他們不可能認同我們,也不需要認同我們。但是他們必須知道,有我們這樣的聲音存在。當然,我們也不可能理解他們。我們為什麼要理解他們?我們今天就是敵對的一方,我們就是要對這個制度挑戰、對這個體制跟這個組織挑戰,為什麼我要理解他們?

是啊,為什麼呢?那麼又為什麼要抗爭呢?我們到底希望最後出現什麼樣的結果?還是「衝撞」跟「抗議」本身就是我們希望的結果?

憑什麼要用對方的角度想?

運作同理心並不難,而且我相信許多人都做得到。假設你是老師,你會怎麼做?假設你是教育部長,你會說什麼?我想這種假設性問題能夠讓我們很容易地置入對方的角色,開始從對方的立場去思考。可是有許多人打從心裡並不這麼想,「憑什麼我要用對方的角度去想?」「他才是老師,他才是教育部長,我又不是,也不可能是,我怎麼知道他在想什麼?」

好像一直舉教育部長的例子,我們把範圍縮小一點好了。假設今天不是跟教育部長的抗爭,而是跟我們最親密的社團朋友有了意見相左的時候。這個朋友是社長,擁有決定社團事務的能力,但你卻不認同他的做法。你會怎麼做呢?你會不會嘗試著用社長的角度去思考他的難處呢?我想答案是顯而易見的。但為什麼朋友就做得到,把規模拉大的時候卻弄得好像一定得撕破臉呢?

問問我們的動機

這就要回到創意的基本概念:問問我們的動機吧。今天如果我也在這個社團裡,我會跟社長溝通,試著從他的角度思考,為什麼?那是因為我希望社團好,我希望自己的意見能夠被採納,能夠成為社團未來的走向。那麼難道當我們的意見跟「敵人」的意見相左的時候,我們就不需要從「敵人」的角度來思考了嗎?如果我們今天是希望國家好,或是希望體制變好,那麼我們難道不需要了解對方的想法嗎?

當然,現實層面總是有許多必須要考量的,所以我從來不覺得「抗議」或是「爭辯」是錯誤的。尤其是當體制本身已經失效的時候,這些行動更能夠凸顯它的價值所在。但是若是我們希望這樣的事情不會再發生,那麼在這些對立之後,如何理解對方的立場、找出自己立場的底線,最後運用創意提出新的方案或是一個兩邊都能接受的方案,我認為才是解決的方法。

拉到更高的層次看問題

理解對方,不代表要認同對方或是把自己的立場放棄掉。理解對方只是代表能夠以對方的立場思考,思考對方在做出這些決定所會面臨到的難處。時不時就想想,換做是自己,能夠解決這些難處嗎?如此,就能夠把自己從對立的一方提升到更高的層次,從整個系統面來看問題的結構,並且試著去思考是不是有更完美、更兼顧的解決方法,在抗爭或是對立過後,往這個方法的實踐來努力。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值得分享,就分享出去吧!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值得收藏,就收藏起來吧!
你的回應跟分享,能夠讓感動變成改變的力量!

Leave a Reply

 
創致 Crechi © 2013 DheTemplate.com & Main Blogger.

所有內容歡迎分享、轉載,惟請註明出處並連回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