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7日 星期四

啟動腦中的小宇宙:談「浸潤」

0 意見
有人知道這個紋身背後的故事嗎?
有在看這個部落格的人,可能會覺得到目前為止的內容其實都是一些老生常談,講一些要有夢想要創意要努力之類的內容。到底有沒有什麼東西是新的呢?今天就正式進入教學領域,介紹幾個基本、通用的創意概念給大家。擁有了這些概念,對於創意的產生心裡就有個底,在遇到需要創意、需要想法的時候,就能夠拿來運用。

其實就跟擠牙膏一樣

第一個要介紹給大家的概念,叫做「浸潤」。這個詞來自於姬.亞斯納爾所寫的《Idees 操作創意一百招》。同樣的概念也有許多不同的形容跟描述,在《賴聲川的創意學》中,賴聲川是這樣形容的:

這一切加起來形成了一個條件很多的複雜題目。我每天苦思,被逼到失眠。那天半夜夢中的啟發其實就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的道理,夢中的故事就是白天思索的延續。很清楚地,我快被逼瘋了,最後創意像擠牙膏式地在夢中擠出來,我只要醒過來收拾就好。當時擠出來的「答案」符合「題目」中一切條件及挑戰。

這樣子對於「浸潤」的概念有沒有比較了解了呢?所謂「浸潤」,就是把一個問題深深地刻入腦中,對於這個問題有著非常深刻的了解。這個了解,包含了所有的條件、限制,然後讓自己在這樣的條件底下開始找尋所有可能的解答。當我們真正地花上許多時間在思考一個問題的時候,我們就會把這個題目的要求和限制放入我們的潛意識中。

於是乎,這些在潛意識的題目要求,就會開始影響我們的生活。就算我們看起來並沒有在思考這些事情,但是當我們看到、聽到、讀到、碰到和這個題目有相關的事物的時候,我們腦中的搜尋燈號就會「叮」的亮了起來,讓我們去注意。

啟動腦中的小宇宙

讀過朗達.拜恩的《秘密》嗎?所謂的吸引力法則是不是說,當我們真心想要完成一件事的時候,就要把那件事情當做我們的標的,貼在我們每天都看的到的地方,並且去想像自己完成的樣子,然後全宇宙就會集合起來幫你?其實「浸潤」就是同樣的方法。當我們真心地「浸潤」在那個題目的時候,我們自然而然會去注意平常不會注意到的,但卻跟這個題目相關的事物。這不就是我們腦中的小宇宙啟動了嗎?

最後舉一個大家都聽過的例子來說明好了。這是一個眾所皆知的,關於「苯」分子的故事。1865年,科學家弗里德里希·凱庫勒為了找到可能的「苯」分子架構,每天花了許多時間苦思,卻始終想不出來。有一天,他在壁爐旁邊的搖椅上面想一想想到睡著了。在夢裡,他夢見了一條蛇正咬著他的尾巴轉圈圈。他被這個畫面嚇醒了,因為這個畫面給了他「苯」分子可能是「環狀」的靈感。於是,環狀苯分子就這樣被發現了,這個傳奇的故事也從此成為佳話。

而這一切,都是因為「浸潤」在問題之中,長期關注與問題相關的事物,並且找尋可能的解答,才會讓靈感能夠發生。

從「深刻了解問題」開始

「浸潤」,其實只是一種狀態,一種沉浸在問題、持續思考的狀態。如果說用之前的比喻來說,就像是「創意」這個程式在輸入條件之後「搜尋」的過程。在西方的創意學來說,浸潤包含了許多的方式,像是心智圖法、腦力激盪、強制聯想法等等。這個其實就好比是「創意」這個程式開了外掛,能夠加速「搜尋」的速度。

所以,你有遇到什麼難解的題目嗎?你在「浸潤」的時間有多久呢?還是還沒有進入「浸潤」這個階段呢?不管怎麼說,進入「浸潤」的條件是,對於問題有著很深刻的了解跟掌握,這跟「設計思考」一開始的「了解使用者」是一樣的意思。所以,想要進入「浸潤」,啟動腦中的小宇宙,讓全宇宙都來幫助你找到問題的解答,就先從「深刻地了解問題」開始吧。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值得分享,就分享出去吧!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值得收藏,就收藏起來吧!
你的回應跟分享,能夠讓感動變成改變的力量!

Leave a Reply

 
創致 Crechi © 2013 DheTemplate.com & Main Blogger.

所有內容歡迎分享、轉載,惟請註明出處並連回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