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這句話說穿了只是白話文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國中的國文課本明白地告訴我們,孔老夫子就是覺得,做國君要有國君的樣子,做小弟要有小弟的樣子,做老爸要有老爸的樣子,做兒子要有兒子的樣子。兩千年來,我們引用了不知道多少次,但以前的老爸跟現在的老爸是一樣的嗎?以前皇帝跟前的小弟跟現在總統的幕僚是一樣的嗎?
如果說是一樣的話,那是很可怕的!
孔夫子最厲害的地方,不是在於他寫的東西很有道理,而是他寫的東西很含糊,讓後人可以隨意解釋(其實聖經也是差不多),儒家因此而可以發揚光大到現在!所以呢,我現在就要用現代的解讀方式,來解讀這句「做什麼都要就該有什麼的樣子。」
扮演?或是認同?
有兩種解釋方式:
第一種,反正就是「完成社會對你的期盼」。正所謂「兄友弟恭父慈子孝」,只要把大家口中的那個樣子給他演出來,像不像也有三分樣。這種沒有什麼不好,而且我們的社會絕大多數的人也是這樣子在過生活的。我們忠實地扮演了每一個角色,並且希望把他們都扮演好。然而,有太多太多的例子告訴我們,這種事情往往會讓自己不快樂,因為你只是「扮演」,而不是真的成為那個角色。用演戲的講法來說,就是「不入戲」、「不自然」。
到後來,我們往往為了扮演這些角色,迷失了自己,不知道自己為何要做,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誰。
第二種,自己內心真正認同那個角色,讓自己成為那個角色。有一個網友分享過,他以前許多瘋狂的想法,在自己當了爸爸以後就改變了。他以前是為自己而活,但是有了兒子之後,許多想法就會以兒子出發,把自己的想法順位往後推。這就是真正的讓自己成為父親吧!
這種方式說起來容易,但是要踏實地做到,其實並不容易。
從角色出發開始思考
說穿了,就是為這個角色負責罷了。在我們拍電影的過程中,我擔任了總召集人暨導演的角色。我知道,這就代表了,我必須要讓自己真正的成為一個導演,才有辦法做好導演該做的事情。於是許多時候,像是要去談場地、去交際、去做一些公關宣傳等等的,這與我的個性其實是有衝突的,但是作為一個總召集人暨導演,我知道這是我該做的,所以不管怎麼說我都應該去做這件事。因為逃避了也不會有人幫我做,只是會讓事情變得難以收拾而已。
另外一方面來說,當一個人真正的認清了自己要做什麼事情,要成為什麼樣的角色,就會開始從那個角色出發,去思考這個角色究竟該做什麼事情,該完成什麼樣的目標,該忍受什麼樣的困難,該克服什麼樣的障礙。當一個人認清了之後,這些事情對他來說,就是這個角色必經的過程,而不再是別人所賦予給他的任務,也不是為了討好別人而去做的事情。
做人做事如此,完成自己的夢想更是如此。當我們真正立定了一個夢想之後,我們就有了「夢想達成者」的這個角色需要去認同、並讓自己成為這個角色。完成夢想,是一個面對真實自己的過程、完成對自己的期許。而不是為了什麼人的期待,也不是為了讓自己變成別人喜愛的樣子。
是的,「做什麼就該有什麼的樣子。」但切記,那個樣子應該是由你來定義。
有什麼角色是你自己覺得扮演的很辛苦的呢?
文章歡迎轉載,把它分享給你覺得做什麼沒有什麼樣子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