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片來源:http://collider.com/ |
創意嗑螺絲是一個談論創意的專欄。每週會選出一個主題與創意相碰,探討創意在各個層面上所造成的影響與差別,也探討創意教育能夠在這些主題上發揮什麼作用。
開欄第一篇,不意外地,我選擇了與我們團隊有著最深接觸的「電影」來探討。
他們的關係不是你想的那樣
電影,對大家來說是什麼呢?或許是與初戀情人的第一次約會地點,或許是週末與朋友相聚的歡樂時光。不論是哪一種,相信每個人對於電影與創意的關聯性不會質疑。舉凡是劇本、分鏡、道具、角色,創意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但是,要我說的話,單純的「新鮮視覺效果」或是「令人驚艷的劇情」,並不是創意在電影這種現今已經成為一種商業系統的的產業中,最有關連性的部份。
在前面我們已經與大家談過,達成夢想需要擁有六種力量。而這六種力量也是創意從無到有所必經的過程。電影,當然,最重要的就是故事本身。但是發想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並不會比拍出一部電影還要困難。不然小說的數量怎麼永遠都會比電影多呢?
電影困難的地方在於,它的限制性。在創意學中,有一個相當重要的概念,套用創意大師姚仁祿的話,叫做「困境加持」。也就是說,限制的條件越多,最後產生的創意也就越燦爛,越令人驚艷。而電影,正是藝術表現中,限制條件數一數二多的一種表現方式。
怕的不是沒錢 而是有錢也沒辦法
當一部電影要開始拍的時候,大多是從一個已經寫好的劇本開始。而在這個階段,是創意得以發揮的淋漓盡致的時候。等到進了前置作業,「錢」這個萬惡的限制條件馬上就展開它的魔爪,開始評估劇本是不是能夠賺錢,哪些部分修改了之後能夠更吸引觀眾。於是原始的創意就開始產生變化,從單純的一個藝術品,變成了一個商業產品的雛形。
在這之後,道具、場景、角色、服裝等等的細項準備工作,都在在考驗著劇組人員的創意性。如何用最少的成本,把劇作家的想像變成現實存在的道具或是服裝,就是劇組人員得運用創意思考的部份。當然,現在有了電腦特效這一件事情,許多東西已經比以前來的簡單多了。而如果你有很多很多錢,當然許多事情也不需要想太多,花錢買就好了。可是在電影這一行,怕的不是需要錢就做的到的事情,而是怕就算花再多錢也做不到的事情。
舉《阿凡達》這部家喻戶曉的電影來說,導演柯麥隆在1997年《鐵達尼號》拍完之後就打算要拍阿凡達了,本來1999年就要上映,但是卻因為當時的技術根本還不足以表現出他想像的電影場景,於是在技術不足的情況下,這部電影硬是拖了十年,到了2009年,3D與電腦特效的技術成熟了,電影才轟轟烈烈地上映,成為了史上最賣座的電影之一。
創意,創造電影的更多可能
當然,為了等待限制解除,才讓電影拍完的例子並不多見。大多數在技術尚未成熟,或是找不到解決方案的情形下,會利用創意的「電影手法」來解決這些問題,而這些創意的「手段」有時候甚至會比原本的解決方案更好、更有吸引力。
舉例來說,當要表現一個人的頭被打爆的時候,除了血淋淋地真的打爆他的頭以外(其實就算特效進步如今日,也少見這樣的鏡頭,畢竟還是太殘忍了),運用蒙太奇的手法,把抽象的片段,像是雞蛋碎裂或是血濺到了石頭上,來表示他的頭被打爆了,都會比單刀直入地描寫他的頭直接爆裂來得含蓄,但又能表達到同樣的訊息,甚至還帶有美感。而在這樣的電影手段背後,常常是因為技術無法表達,或是需要耗費巨大的資金與人力來表現這個畫面,這時候如果能有創意的電影手段跟技法來表達同樣的訊息給觀眾,必定可以為電影公司省下大筆經費,也能夠讓這部電影的創意加分。
你永遠只會看到一個版本
當然,電影的限制還有許多的層面,這裡只是舉了冰山一角罷了。不論怎麼說,這些限制都逼的劇組人員不得不想出各式各樣可能的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讓劇本的想像得以成為螢幕上的現實。在好萊塢如此,在國內的影片甚至是獨立製片更是如此。除了在製作期需要考慮到這些問題以外,常常是在劇本撰寫階段就得因為執行的困難度,而得透過創意的手段加以修改,並且還不能失去劇本的原意。
殘酷的是,觀眾看到的電影,永遠只有一個版本。所以觀眾很難理解究竟劇組人員、剪接師、特效師到底是花了多少的努力與創意,把原本粗糙的毛片修改成能夠在大螢幕上面播的模樣。這也是為什麼許多DVD都會收錄「幕後花絮」的原因,除了讓大家能夠看看螢幕後的演員是什麼樣子以外,把不可能的畫面透過剪接、特效而成為可能也是一個創意的亮點。
下次在看電影的時候,不妨可以注意一下,幕後人員名單,每個職位的數量有多少。數量越多,大概就表示這部片的原始樣貌與你所看到的差的越多,他們也花了越多的創意跟心血在這部電影的實現上面!
有沒有哪一部電影是你覺得最不可能拍出來的,但卻拍出來了?
分享一下你在電影中所看到的創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