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16日 星期六

教育,應該有更多選擇:人文行動高中參訪記行

0 意見

有一位朋友說,他曾經問過身邊的朋友對於台灣教育的看法,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回答不滿意。但問到該怎麼改變教育的時候,卻沒有一個人回答的出來。台灣的教育始終為人詬病,但是對於改變教育,我們到底做了什麼樣的努力呢?

在一位朋友的邀請之下,我有了一個到「宜蘭人文行動高中」參訪的機會。宜蘭人文學校是台灣少數實驗教育很不錯的例子,之前早有耳聞,但是始終沒能親眼目睹那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回事。而這一次,透過朋友的邀請,我才終於能夠一窺人文學校的教育精神與面貌。

開放式的教室與教育


踏入校園,迎面而來的是與一般校舍無異的建築,小巧精緻,並沒有什麼特別。直到進入了校舍內部,才發現人文學校與眾不同的設計理念。在整棟建築裡面,幾乎所有的教室都是開放式的。這所謂的開放式,代表的是沒有門、沒有窗,每個教室都彼此連通。教室與教室之間,只有一些簡單的櫃子作為隔間,或是沒有玻璃的窗框。

在這樣的設計底下,教室與教室之間的隔閡變小了許多,整座學校就像是一個大班級,而每一個空間都是學習的場域。這樣的建築設計其實也反映了人文學校特別的學習模式:混齡教學、適性教育。

在人文,沒有「年級」這樣的概念。學生們不因年級而分班,而是依照自己在每一個科目的程度與興趣,與自己程度相仿的同學一同學習、討論。比方說,小學六年級一直到國二,是屬於同一個群組的,學生們能夠自由地選擇與自己程度相當的課程來上,而不需要被自己的年紀綁住。

也因此,學生的學習其實更需要的是對於自己的了解,了解自己的學習動機、學習程度,才能夠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模式。這是在一般的台灣學校難以看到的景象。長久以來,我們都被課表跟班級束縛住,很難有機會能夠依照自己的學習程度來選擇課程。久而久之,我們便習慣性地把讀書當做是一個必經的旅程,而不是自己選擇的結果。可是這樣的習慣,真的好嗎?

真實的教育現場


「你的那個行程規劃好了嗎?好了傳過來我幫你算經費。」
「我傳給你了!你看一下。那另外那個地點我們還有要去嗎?」
「要哇,可是這樣景點會不會太多啊?」

這可不是旅行社的員工對話,而是我在抵達人文的當下,人文學生正在「行動教育」的事前準備會議。「行動教育」是人文高中的特色之一,透過讓學生自己選定學習主題,到國外或國內進行為期一星期到一個月的旅行計畫,學生能夠從中學習到旅程的規劃、與同學之間的協調,並且在旅行中把網路上與書本上的知識在現場得到最深刻與真實的體驗。

在看著他們討論的時候,其實內心是受到很大衝擊的。對我來說,看著他們討論,很像隔著一層屏幕,在看外國教育的紀錄片,學生們勇於表達自己想法,彼此包容對方意見,老師從旁引導,這不就是我們理想的教育原型嗎?在大學校園都很難看見的景象,卻讓我在宜蘭的這所高中真實的看見。

體制外的體悟


然而,最令我震撼的,是另外一邊的討論。另外一群高中學生們,正在討論的是「體制外VS體制內的教育」。身為體制外的高中生,他們在社會上總是會受到一些不一樣眼光的看待。就連他們自己看自己,也會開始擔憂體制外的教育無法應付一般的大學學測和指考,需要花上加倍的努力才能夠獲得社會的認可。

但是,他們的討論精采的程度,絕非我在此用寥寥數字能夠形容的了。他們談論的內容從春節與家人的對話談到出社會的迷惘,從軟實力的無法量化談到硬實力的增強。我還印象很深刻,有一位同學是這樣說的:

「其實,我覺得我們讀的人文高中所教的東西,像是創意、獨立思考、自主學習這些東西,你說真的很特別嗎?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因為這些東西,本來就是教育基本應該有的,人文只是把這個基本做到而已。」

是啊,但是這個基本,台灣有多少學校、多少老師做得到呢? 當人文的學生們正熱烈地討論著如何改革學校的制度,如何讓學生更有競爭力,更能與一般社會接軌的時候,我的心中卻對他們享有這樣的學習環境與學習夥伴,泛起了羨慕之意。

他們已經想到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在哪裡?


或許人文的制度仍然有所缺陷,或許從這樣一個體制外學校出來的學生仍會遭遇到許多困難,甚至比一般體制學生還要大的煎熬,但是看見他們由一個僅僅19歲的助教帶著其他學弟妹一起討論這樣的議題,開始討論未來出社會該怎麼辦,到底怎麼樣找到自己專精的技能,對於他們的徬徨跟害怕,我倒是一點也不緊張。

他們所討論的問題,是一般大學生到了大四即將出社會,甚至是研究所要畢業了,才會開始思考的事情。而能夠像這樣在課堂上討論未來,甚至批評學校政策、商討該如何改變學校經營方針的景況,更是前所未見的。當他們開始煩惱該如何面對未來的時候,他們的談吐跟思想總是會讓人覺得他們是個二十幾歲,即將要踏入社會的新鮮人,雖然他們實際上可能連十八歲都不到。

十八歲開始面對這個問題,他們還有的是時間去思考、去嘗試。然而受一般體制教育的我們,有多少這樣子的機會能夠思考、辯論,那些關於我們那始終霧氣瀰漫卻又如夢似幻的未來,那些被考卷跟名校所掩蓋的關於教育的本質,還有那些,真實世界打著創意與積極來徵人卻又只看重學歷文憑的矛盾本質?

對於教育這件事,我們應該要有更多選擇


離開人文學校的時候,天空正飄著小雨。夜幕低垂,宜蘭清新的空氣呼吸起來暢快無比。但更令我暢快的,是在宜蘭人文學校,看見了一個教育的夢正活生生的發生著。也許不是所有學生都喜歡這樣的學習方式,或是能夠適應這樣自由而開放的學習環境,可是人文學校所推崇的獨立思考、自主學習、適性教育的精神,我相信能夠帶給許多體制內學生更大的幫助與成長。

我們不需要把每間學校都塑造得跟人文學校一樣,就像我們也不希望所有學校只有填鴨與考試導向的教育一般。對於教育跟學習這件事情,我們其實有很多選擇,如果我們年輕的時候不知道有這些選擇,至少,我們可以給我們的下一代更多元的選擇。

Leave a Reply

 
創致 Crechi © 2013 DheTemplate.com & Main Blogger.

所有內容歡迎分享、轉載,惟請註明出處並連回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