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4日 星期五
五個為什麼:談正確動機
今天繼續來談談創意的基本概念:「正確動機」。在開始之前,我們先來定義一下「動機」與「目的」的不同。在學校求學的期間,寫企劃這件事情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不管是以科展為名的企劃、研究企劃、活動企劃,大概都會對於一開始要寫的那兩段「活動(研究)動機」跟「活動(研究)目的」感到非常的頭痛跟不解,總是搞不懂到底要塞多少「屁話」進去。究竟,這兩者到底有什麼樣的差別呢?
動機是起點,而目的是終點
這樣比喻好了。完成一個專案,就像是一場旅行。動機就好比是旅行的起點,而目的是旅行的終點。起點跟終點當然可以在同一個地方,但是意義卻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就是「動機」跟「目的」的差別。動機是你這趟旅程是怎麼開始的,而目的則是你想要到哪裡去。
舉個例子來說,今天阿傑在大學辦理了一個營隊。這個營隊的目的,是讓學員能夠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但是為什麼阿傑要辦這個營隊呢? 這個原因可能有很多,「因為被選為總召集人,所以只好接下來辦。」「因為以前都有這個營隊,不能讓這個營隊在我的手上消失」「因為看到身旁的朋友都缺乏這樣的能力,所以希望透過這個營隊來解決這個問題」以上這些,才是所謂的「動機」。
如果當這個「動機」跟「目的」一樣的時候,相對來說,完成這個目的的能量也會非常強烈,因為要達成的目的正是驅使你做這件事情的原因。當然,也有許多人是在追尋目標的途中,才發現自己的動機是什麼。或者是其實是擁有強烈的動機,卻無法用言語形容表達出來。然而,有更多人往往只知道目的,卻忘了動機,甚至是根本沒有思考過動機。
沒有思考過動機到底會發生什麼事?動機真的有這麼重要嗎?如果一定要我回答,我會說非~常~重~要~。
為什麼要讀書啊?
在大學的時候,有一次跟一個朋友聊到未來要做什麼。
我:「你之後想要做什麼啊?」
他:「讀研究所吧。」
我:「為什麼?」
他:「因為大家都在讀研究所,所以我覺得應該要讀一下。」
我:「為什麼?」
他:「因為不讀好像怪怪的。」
我:「是喔,那讀出來之後要做什麼?」
他:「嗯...不知道耶。」
我想這一定不是單一個案,在現今的大學裡,到處都是這樣想法的人。小時候,我們讀書就不知道為什麼了,長大如果也不去思考,又要怎麼知道呢?小時候我曾經問過一個長輩:
我:「為什麼要讀書啊?」
他:「這樣才可以讀大學啊。」
我:「那為什麼要讀大學?」
他:「這樣才可以找到好工作啊。」
我:「為什麼要找到好工作?」
他:「這樣才可以賺錢啊。」
我:「那為什麼要賺錢?」
他:「這樣才可以養活自己啊。」
小時候的我,似懂非懂的就接受了。一直到長大以後,才發現這個邏輯本身就是有問題的。因為這樣推導的目標是「養活自己」並且假定動機也是如此。但是我真的是為了養活自己而讀書的嗎?讀大學就可以找到好工作嗎?
態度才是關鍵
不了解動機的狀況下,讀起書來總是覺得沒勁,於是我花了許多的時間在社團活動跟課外活動上,在這些活動裡面,我能夠很清楚的知道為什麼自己要做這些事情,為什麼我要花這麼多時間在社團上面。因為我希望能夠認識朋友,因為我希望能夠學到課外處理事情的技能,因為我希望能夠探索自己的興趣還有多大的可能性。
找到動機,跟沒找到動機,差別最大的就是做事情的態度。找到動機的人,知道為何而作,為誰而做,就算遇到挫折、懷疑,只要沒有忘記動機,很快就能夠恢復積極的態度。沒找到動機的人,或許做起事來也不差,甚至比找到動機的人做得還要好,但是做事情的心情跟態度,很明顯就能夠看得出差別。
五個為什麼幫你找到動機
那麼,講了這麼多,要如何找到正確的動機呢?這邊提供一個簡單的方法,就叫做逼問法。在設計思考裡面,這個叫做「了解使用者」,而豐田汽車創辦人的父親豐田佐吉則在上一世紀就提出了這個方法,並把它叫作「五個為什麼」(5 Whys)。
五個為什麼的意思很簡單,就是連問五次為什麼。但是「五」這個數字並不是重點,因為正確的使用方法,應該是不斷地問到事情的核心,直到無法回答為止。這個方法不僅可以用在個人的夢想探索,個人的工作動機探索,也可以用在專案的探索。一個產品究竟問題出在哪裡?為什麼要開發這款新的產品?
運用這樣的方法,可以快速的檢視自己的「初衷」,也能找到事情的「原點」。如果找不到,回答不出來,或是講出來自己都會心虛,那麼可能就是該停下來,好好檢視自己動機的時候了。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